爱看书

繁体版 简体版
爱看书 > 向三国天团揭秘死因[历史直播] > 第67章 皇甫嵩之死

第67章 皇甫嵩之死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宋冉的直播间又再一次开启,这次她讲的是皇甫嵩之死。

“皇甫嵩是病死的。把刘焉和皇甫嵩放在一起讲,他们不同的是刘焉之死记载的惨兮兮,然后皇甫之死,却显得落笔之人尤为敬重。《后汉书》中有记载:嵩亦病卒,赠骠骑将军印绶,拜家一人为郎。[1]建中三年(782年),颜真卿向唐德宗建议,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,并为他们设庙享奠,当中就包括“太尉槐里侯皇甫嵩”。 [2]及至宣和五年(1123年),宋室依照唐代惯例,为古代名将设庙,七十二位名将中亦包括皇甫嵩。[3]皇甫嵩乃是平定黄巾之乱的名将,他辅佐汉室,从汉灵帝到汉献帝,看上去跨度虽大,为官时几度浮浮沉沉,不知道他具体生于何年,但是据他成名到死亡也就不过十余年。从董卓与皇甫嵩之间剑拔弩张的架势,再到王允执政时对他的重视,而后历经李傕郭汜之乱,皇甫嵩没有赶上献帝东迁。一代名臣就此落幕。”

“虽然没有记载他是什么病因而死,想来可能有二:第一点,或许是年老积劳。皇甫嵩一生尽忠汉室,经历了从黄巾之乱到董卓之乱再到李傕、郭汜的混战,他数次被朝廷征召,面对复杂的朝局和战场,操劳积忧,对体力和精力是极大的消耗。到了晚年,他的身体早已不堪重负,‘病卒’正是一个历经动荡、身体耗尽的老将的宿命。”

“第二,朝局动荡、忠臣受困,精神上也很难承受,心灰意冷。皇甫嵩看着朝廷被权臣把控,无法真正挽救汉室。特别是经历了董卓的擅权、李傕和郭汜的内乱,这些朝堂恶斗,让他心力交瘁。他一生忠心耿耿,却无力阻止汉室一步步走向危机边缘,这种精神上的痛苦比身体的疲惫更折磨人,也可能是他病故的重要原因。”

“皇甫嵩虽然能征善战,仗义执言,但是仍是一名忠心耿耿的汉臣,他手握大权,声名在外,却没有想过篡权,也是成为后世典范的原因。”

三国名将:【皇甫嵩这时候还没死啊?他跟董卓那样对着干,董卓都没杀他?】

天生我材必有用:【太勇了,皇甫大人。可惜了,可惜了。】

“确实,皇甫嵩一直头铁,跟董卓不对付,后来跟李傕关系也一般,他一直被罢官,又一直被启用。尽管他跟当权者关系不和,皇甫嵩的忠诚、勇气和军事才能,始终是汉室不可或缺的。”

*

刘焉,摔杯子,“什么意思啊,我也为大汉做了很多好嘛。我也是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”

费氏:“啊呸呸呸,不吉利的话就别说了。那都是些虚名。有什么比你活着重要的啊。”

刘焉想了想,也是,长安那么远,也挨不着益州什么事情。

他又摔了个杯子,“但是还是很气啊!这样一捧一踩的。”

*

“咳咳咳——”皇甫嵩此时已经病入膏肓了。他看到了天幕的讲解。可是讲解过后,天空早已恢复了平静,而他,却一直坐在院子里,保持着望向天幕的姿态。

“外面天凉,父亲还是先回房休息吧。”皇甫嵩的儿子皇甫坚寿自然也看见了天幕,赶忙喊父亲回去。

自从董卓要杀皇甫嵩以来,皇甫家人都不愿意再做官了。这还要从刺杀董卓的事情败露说起,那时候,天幕说道董卓之死,吕布立刻就逃跑了,他反应快,功夫好,就连马都是叫的上名号的宝马,自然溜走的成功率都大些。王允李肃黄琬等等一众大臣都受到了牵连。皇甫嵩也被董卓怀疑。那时候,皇甫坚寿还有些人脉,他费劲了力气,在朝中奔走,才把父亲救了下来,朝廷之乱,是他不再愿意经历的。

皇甫嵩的声音微弱,却透出深深的忧虑。他看着皇甫坚寿,眼中满是疲惫和无奈:“献帝东迁,长安的局势必将更加动荡不安。李傕、郭汜等人贪图权位,残害忠良,若你们留在这里,恐怕也会被卷入其中,难得善终。”

皇甫坚寿低头沉默,心情沉重。他自幼耳濡目染,看到父亲在朝堂上经历的浮沉,对汉室的前途早已心灰意冷。他原本希望父亲能安享晚年,可没想到病魔也如此无情地缠上了皇甫嵩。皇甫坚寿握紧了父亲的手,声音微微哽咽:“父亲,儿子不求做官,不求荣华,只求您能安稳地度过余生。如今朝中无人不在谋划权位,我们又怎能再为那虚名而陷入危难?”

皇甫嵩轻轻叹息,苍老的目光在屋外远处凝聚,仿佛透过层层烟雾,回到往日那个忠勇的自己,那个为大汉出征、平定黄巾的热血少年。可如今,他只能无奈地望着皇甫家人一代代受制于动荡的朝局,连自己的余生都在这昏暗混乱中悄然走向尽头。

他艰难地咳嗽几声,平缓了一下呼吸,语重心长地说道:“坚寿啊,我这一生是无憾了,只是苦了你们。我一生忠于汉室,这一生都未曾改变。但若你对朝堂失望透顶,不愿再做官,那便隐退罢。朝廷的腐败和争权让我痛心,若我死后,李傕等人再起祸端,你便带着家人远离长安。逃离这权力纷争,或许还能寻得一方安宁。”

皇甫嵩几度在权力的手腕下死里逃生,如今大限将至,他也不觉得意外。

汉献帝计划东迁的时候就找过他。他自知精力不济,不再能为大汉朝驰骋沙场,护卫天子。

然而,听闻汉献帝准备东迁洛阳,皇甫嵩心中仍是百感交集。作为朝中德高望重的老臣,他一生忠于汉室,心系大汉江山,虽不能再护卫左右,他也动用了自己的力量说服汉臣,计划东迁一事。

临行的那日,汉献帝特地来探望皇甫嵩,知他无法同行,心中不忍,亲自来到皇甫府邸,向这位老臣辞行。皇甫嵩躬身行礼,声音沙哑而坚定:“陛下,臣年事已高,未能随驾护卫,实在惭愧。臣一生愿为汉室肝脑涂地,今日已无能为力,只愿陛下日后复兴大汉,不负先祖。”

汉献帝扶起皇甫嵩,眼中满是敬重与感慨:“皇甫将军一生忠勇,守护汉室至今,朕心感激不尽。今日东迁,虽不能与将军同行,但朕必记得将军的教诲,重振汉室。”

皇甫嵩苍老的双眼中闪过一丝光亮,紧紧握住汉献帝的手,声音微微颤抖:“陛下,此去洛阳,风雨难测。乱世之中,各方权臣虎视眈眈,陛下务必小心。”

汉献帝点头,沉声道:“将军放心,朕绝不让汉室断绝。”

不久后,汉献帝一行启程东行,皇甫嵩因身体虚弱,只能在府邸中远远相送。望着天子离去的方向,皇甫嵩心中既有欣慰,也有无尽的惆怅。回到府中,他静坐一夜,回忆起自己这一生,仿佛在战场上拼杀的场景历历在目,那些并肩作战的故友也一一浮现在脑海中。

如今,他也听到了自己的死亡通知书。好在献帝已经离开长安,旦夕祸福,他也管不了了。

按照皇甫坚寿的想法,他们早就该走了。他们家早就开罪了董卓,李傕也没把皇甫家当成自己人,如今皇甫郦又得罪了李傕,自然是没有好日子过。只是父亲病重,没办法长途跋涉,长安好在有些名医,还能熬一熬。“父亲,该喝药了,我去煎药。”

“嗯,你去吧。”皇甫嵩说完,还看着儿子回屋的背影,看了好一会儿,他才回过神来,他刚想站起来,他的身子微微晃动了一下,脚步一软,靠坐在院中的石阶上。看着夜空中无数星光,他低声喃喃道:“大汉江山,终究……未亡。”

院中静寂无声,长安的夜风带着一丝寒意,仿佛为这位忠心耿耿的老将送行。皇甫嵩安详地靠坐在石阶上,像是进入了长久的沉睡,脸上带着一丝释然,仿佛一个战士在最后的守护之后,终于可以安心归去。

皇甫坚寿端着药,正迈步走出屋门,忽然察觉院子里一片静寂,仿佛连风声都凝滞了。他匆匆走出屋门,看到父亲静静地坐在院中。他心头一紧,疾步走出房门,望向院中,只见父亲皇甫嵩靠坐在院中的石阶上,双眼微闭,神情平静而安详,仿佛在沉思,又仿佛只是暂时闭目养神。

“父亲?”皇甫坚寿轻唤了一声,走近几步,又喊了一声,“父亲。”

没人回答他。他手中的碗砸了下来。

“父亲。”他悲痛的喊着。他这一生又何尝不是无奈、挣扎与成全。

*

皇甫嵩离世的消息传开,整个长安城陷入了深深的哀痛之中。这位忠臣一生守护汉室,从平定黄巾之乱到面对董卓乱政,再到力护汉献帝东迁,始终不渝。朝廷上下,无论忠臣良将,还是普通百姓,纷纷为他感到惋惜与敬重。

汉献帝东归途中得知皇甫嵩去世的消息,悲痛不已,追念这位老将为汉室付出的一生,特下旨命为皇甫嵩举行风风光光的葬礼,以褒扬其一生的忠义。诏书中写道:“皇甫嵩将军忠心报国,功勋卓著。今其薨逝,痛失良臣,朕心悲恸,特赐予骠骑将军之印,入忠义之庙,以示天下。”

然而长安大乱,哪有人去组织葬礼,只有寥寥几位曾经跟着皇甫嵩的将士们,抬着皇甫嵩的灵柩,浩浩荡荡地穿过长安的街道,沿途百姓披麻戴孝,眼含泪光,齐声送别。他们中许多人记得皇甫嵩昔日威风凛凛的身影,也感念他一生护国的忠心。

皇甫一家从此不知所踪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