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看书

繁体版 简体版
爱看书 > 古代生活日常 > 第2章 第2章

第2章 第2章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辛月探头朝巷口张望了下,说道:“今日我哥哥休冬假快归家了,我就在这门口迎一迎。”

张家婶娘摸了摸辛月热乎的手心,这才放下心来,又嘱咐了两句便加快了步子往自家走去。

她在县衙后院当差,年关将近事情多,她也有些日子未曾归家,家中的臭小子虽然闹腾得常让人心烦,但做娘亲的总归还是惦念的。

张家婶娘走了没一会儿,巷口的牌坊下便出现了一个消瘦但挺拔的身影。

那是一个穿着一身青灰色学子长袍的少年,远远的还看不清长相。

只见他背着一个高至后脑的书箱,两手各拎着一个包裹,原本不疾不徐的走着,直到看见那在自家门口探首的小女童,脚下才加快了步伐。

少年一路拧着的眉目舒展开来,片刻后就站到了辛月的面前,俊秀但显稚嫩的脸上显出个清朗的笑,欢喜的唤道:“妹妹,你可病好啦!”

辛月不禁觉得一阵亲昵的感觉涌上心头。

大半月前,便是这个少年背着只剩一口气的自己,穿了数个巷子,去城南求得京城回来养老的姜御医为自己看诊,还毫不犹豫的花了六两银子为自己买了药。

已经到了年末,明年年初就该交书院的束脩,家中拢共就不到十两的存银。

为辛月买药便花去了大半,娘亲怀着弟弟妹妹,也就一两月的功夫便该生产,还得留出一两用做接生婆的辛苦钱和娘亲坐月子的养身钱。

这样一来,明年需得交的五两银子束脩便有了一多半的缺口。

面对爹爹娘亲的担忧少年却只说无妨,还有两个月的时间,到时候再想想法子。

便是真无法,他就是在家中自己念一年书又有甚么关系,总归是妹妹看病救命要紧。

辛月记得他救命的恩情,哪怕这少年的年纪,实际比前世的她还小了近十岁,也诚心诚意的喊他:“哥哥。”

“爹爹请了苏大夫帮我看过,我已经好啦,前两天便没再吃药了。”辛月伸过手去想帮他分担一包行李。

“快回家去吧,冬日里便是没风也总有寒气,妹妹你刚好还是要多注意。”辛盛赶紧将分两手拿的包裹都拢到一只手上,空出一只手紧紧拽着妹妹,跨过门槛进家里去。

辛家租住的地方叫青松巷,离县衙很是近便,出了巷口的牌坊右拐再穿过两个巷子便是。

院里有一间稍大的正房,分里外两间,里间是辛月爹娘的卧房,外间是爹爹的书房。

左右两侧有两间小些的偏房,左侧的是哥哥辛盛在住,右侧的以前是宋氏的绣房,后来原身大了不再跟爹娘住,便改成了原身的卧房。

院子进门的侧面,靠着院墙两边各砌了间小土屋,右侧当做灶房,左侧用作库房堆放粮食、杂物和柴火。

这间小院因靠近县衙,所以租金不菲,一月五钱银子,仅三间能住人的屋子。

但为了方便在县衙当书吏的辛长平上下值,也只能咬牙租下。

辛盛跟辛月进门时,帮佣的胡大娘刚收拾完灶房,见到主人家的少爷和小姐都满手拿着东西,连忙帮忙接了下来,将包裹放在院中的石桌上。

辛盛这才松开辛月的手,蹲下将背上沉重的书箱解下来。

胡大娘不是住家的帮佣,每日晚食后归置完灶房便要归家。

她家住在县城北门外的村里,离主人家步行要大半个时辰,若是天黑了,一个妇道人家就算长得粗壮些也忍不住会害怕。

便连忙抓紧同辛月交代:“少爷的晚饭正在锅里闷着,夫人补身的汤羹在小炉上煨着,夫人晚些要用时劳烦小姐端取。”

辛月连声应下,拿起张家婶娘给的那一包桃酥,从中取出两块递给胡大娘道:“胡大娘,拿回家给小满甜甜嘴儿吧。”

小满是胡大娘的老来女,今年才五岁多,家中没人照看时会跟着胡大娘来辛家上工,陪着原身一块玩儿。

胡大娘快四十才生下她,前头的儿女早都成家分家了,胡大娘怕他们日后不给幼妹出嫁妆,便才找了辛家这个差事,想着替小女儿攒点嫁妆银子。

胡大娘接过桃酥,高兴的掏出随身的帕子将点心细细包好,这才急忙告辞归家,走出院外还细心的将门给关上。

等脚步声走远了,辛月才指着那半人高的书箱,疑惑的询问辛盛道:“哥哥,这书箱是哪来的?”

辛盛打开书箱的盖子指给妹妹看,“妹妹不用担心了,先生帮我寻了个好差事,明年书院要招新生,会新增数十余学子,要准备不少书籍,先生帮我领了十余套任务,这次冬假我将这些书籍抄完,便能顶了我明年的束脩银子。”

辛月原本着实苦恼着,怎么挣钱帮辛盛把学费的窟窿补上,总不能真让辛盛失学。

记忆里这位哥哥学业优异,经常得先生夸奖,且先生明年有意让他下场科举。

这正是紧要的时候,在家闭门造车,哪有在书院有师者答疑解惑来得便利。

只是辛月前世也只是按部就班的上学上班,一没什么挣钱的头脑,二也无什么好手艺。

现在听闻这个消息,心里着实放松了好些,心中默默感叹一句原来古代也有勤工俭学啊。

兄妹两一起把书箱和行囊都搬进辛盛的屋内,辛盛才问道:“怎么不见爹爹、娘亲?”

“娘亲前些时日照顾我过于辛劳,有些动了胎气,苏大夫叮嘱要少动,是以这些时日多是卧床静养,爹爹昨日随县令大人去府城办事,路上遥远,估摸着要明日才能回家。”辛月一边帮着摆放书籍一边回道。

宋氏怀这胎已经年岁不轻了,胎本就有些不太稳,加之小女儿染上风寒后又忙前忙后的照顾,始终不见好后又担心受怕,竟见了红。

还是吃了几副安胎药才稳住胎,但被苏大夫勒令不可再辛劳,需多卧床静养。

“娘亲可还好?”辛盛听闻便有些着急,又有些责怪的怨道:“上回走时,我便嘱咐爹娘,家中有事要给我送个信,怎么还是这般什么都瞒着我。”

“吃了几日安胎药,又请了大夫看过,已无大碍了。”辛月倒是理解爹娘的心态。

便是现代也有这样的父母,认为孩子学业为重,家中有事都不愿打扰孩子学习,有时还看新闻上,有孩子高考后才知道家中爷奶之类的长辈去世。

更别提这古代,求学更是天大的事,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真不是假话。

就说原身的爹,虽然只考了个秀才便不得寸进,但也是挤进了读书人的门槛,得了不少好处。

名下十亩地能免税,终身不用服徭役,还谋到了县衙书吏的工作,一月一两银子的俸禄。

相当于现代一农家子,考公成功进了县政府当上了科员,摆脱了祖祖辈辈在地里乞食、看天吃饭的命运。

如今自然盼着儿子青出于蓝胜于蓝。

辛月接过辛盛手中的书籍说:“哥哥便先去看望娘亲吧,这边我收拾好了便将饭菜端去屋里,哥哥多陪娘亲说说话。”

“那就劳烦妹妹了。”辛盛应下,连忙去正房里寻宋氏。

“娘亲,儿回来了。”辛盛人还没进里间,声音便先到了。

宋氏慢慢坐起身子,嘴里回应道:“是盛哥儿回来了,快进屋。”

“娘亲,可还安好?”辛盛推门进了里间连声询问。

又忍不住责怪道:“听妹妹说娘亲辛劳,动了胎气,怎么不让胡大娘去书院告知我一声,我也好请假回来照顾你们。”

“好,好,哪有那样严重,吃了几副药便好了。”宋氏在背后垫了个软枕,靠躺在床头。

忙招儿子至床边来细细打量:“我儿倒是清减了许多,可是手中银钱不趁手,在书院不曾吃好?”

“儿子只是挂心家中,这半月没甚胃口,如今回来见妹妹身体大好,便心安了,略瘦了一点罢了,吃几顿家中的饭食很快就能养回来了。” 辛盛连忙摇头。

又想到娘亲这段时日除了为妹妹的身体着急,怕不是也为自己明年的束脩担忧,又连忙说:“还有一好事要告知娘亲。”

“有何好事?”宋氏配合的追问。

辛盛便将先生让他抄书抵束脩之事说了出来,好让娘亲宽宽心。

宋氏本来已让相熟的货郎给娘家带了话,问能否挪借几两银子,只是她娘家中现下是兄嫂当家,她同兄嫂向来关系平平,也不敢太指望。

听到这般情况,宋氏也放下心来。

不多时,辛月从灶间端来了锅中闷着的一张大饼和一盘子萝卜炒肉,辛盛便熟练的支开一张折叠的饭桌。

辛家租的这院子屋舍太少,便没有专门的饭厅,天暖和时是在院里的石桌上用饭,如今冬日里天冷了,便都是在正房里支开桌子吃饭,。

辛盛上回归家,家中还是娘亲做饭,胡大娘还未掌握家中饮食,是以不曾尝过胡大娘惊人的手艺。

他没有防备的吃了一口,险些没咽下去,惊讶的说道:“家中竟然苛刻饮食至此吗?”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