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看书

繁体版 简体版
爱看书 > 种田之锦绣荣华 > 第55章 招工和蜂蜜

第55章 招工和蜂蜜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秋收一过,就到了农人一年中最为清闲的时刻,除了田里的一些小杂活,其余没多少事情可做,每日也就上山砍柴,找些能吃的东西。

每到这个时候,村里的女人们就会搬出织布机,一天到晚的坐在院子里不停织布。

男耕女织,是中国古代社会长期以来的农家常态。

林家湾不种桑养蚕,只在田间地头或者矮山上种些麻,闲时织出几匹麻布来交税,多的或卖或自用。

村里仅有几户人家女主人手巧,到县里买了蚕丝,织成丝绸一类的贵价布匹,收入也比麻布要多。

吴月皎和周佩宁在村里的织缎坊早就建成,只是成都和江南来的织工还需要时间研究明白,故而一直空着,未曾正式开工。

十月份,几名织工都能做出完整的锦缎,质量上乘,有一位甚至结合原有的织锦技术,能织出简单的异色花纹。

如今织缎坊尚在起步阶段,吴月皎和周佩宁只想先产出一批素色的成品,之后再织出带同色暗纹,异色暗纹,甚至带有多种色彩各样花型的。

织缎坊只有五名有经验的专业织工,明显不够,周佩宁便提议在村里招工。

村里女人大都接触过织布,接受一段时间的教导培训后上手会比较快。

周佩宁目前想到的模式是让五个织工来教,学会以后就可以正式上工。

原材料和织机她们来出,织成一匹算一匹的钱,但前提是必须在织缎坊里做工,不可以带到家里去做。

放在一处主要是为了好管理,无论是作为原料的蚕丝还是织成的缎子都是贵重物品,若带到家里一不小心污染弄脏,要不要她们赔呢?

要村人自己全部承担损失并不现实,有的人家全副家当都拿出来恐怕都不够,可不赔也不行,会有奸猾的钻空子。

思来想去,还是统一在一处的好。

届时她们派专门的管事看着,不允许带进坊中的东西坚决不能进入。

考虑到村里女人都有大把家务事要做,上工的时间可以放宽些,反正也是计件,不算工时,有空就来,只让管事做好记录,谁是什么时间来的,什么时间走的,这样万一有什么事也能知道当时坊里都有谁在,也好追根溯源。

周佩宁绞尽脑汁,还问了家里管事和织工们,定下了一些规矩。

要让织工们教导村人,需要先取得织工同意,还要给她们一些教学的补贴。

有一个年长些的织工听完说道:“夫人出钱让我们教,我是没什么问题。这织缎的法子也是夫人们所传授,自然是夫人说了算。但夫人可曾想过,这法子教给村里人,若是她们学会了以后自己买材料,织好了拿去卖又要怎么办?”

那不是主家亏了吗?白教一场。

这织工还是很想在这里做下去的。织缎的法子新颖,在大虞朝是头一份,肯定会赚钱。主家赚了钱也少不了她们的好处,因此也很为主家着想。

周佩宁想了想,觉得这也不是什么难事。

一样签订契约就行,若是有泄露织缎方子或是私自织了拿去卖,直接送官。民怕见官,这一条能很好的约束她们。

还有,目前她只打算在林家湾一个村子招工,多了织工们也教不过来。这事她准备先和族长说一声,再开会告诉村民。

族长可比村民们拎得清,多一条赚钱的路子村里的日子就会更好过,也会下力气约束警告。

而且,第一批也不能将全村能织布的人全都招来,她还是要筛选一二的,先选出手最巧技术最好的人,那些看着就不太老实的,她也不打算要。

一个村里能有多少秘密,邻居间朝夕相处,略一打听就知道此人能不能用,无非是费些工夫。

见周佩宁心中有成算,织工便不多说,答应下来,此事便这么定了。

族长听说以后,没有一点犹豫就同意了,还率先给自己媳妇和两个儿媳妇报了名。

族长家日常产出的布匹便是素绢,是族长的媳妇从她娘那里学的,后来又教给女儿和两个儿媳,村里织布手艺最好的便是族长家。

族长觉得,这么好的事不立马答应下来占位置就是傻子。不出一分钱就能学手艺,学会了立马就可以开始赚钱,还不用自己出成本。

至于不能泄露秘方和自己织布拿出去卖这一条,压根也没反对的理由。

泄露秘方本就不对,这点于情于理都不能做。自己织布拿去卖?他们庄户人家,认识几个生意人?顶了天拿到童山县去卖给布坊,不像林家可以卖到更远的地方,赚的钱也更多。

族长之所以这么爽快,也是将林家回村这一年的所作所为都看在了眼里。

他相信,林家是不会欺压村民的,给的价钱也会很公道。

就这样,织缎坊先招了二十个妇人进来,由五个织工手把手的教。织布的流程是很相似的,只是织缎需要更多的步骤和精细的手法。

这一批招来的人都是熟手,又有人手把手的教,很快就培养成了。

周佩宁和织工们说过,先教最简单的素缎的织法,让这些人能上手织出完整的缎子。

之后暗纹缎,花纹缎这类更加复杂的手法就不主动教了,等着有她们自己来学。

织成一匹花纹缎所需的时间心血比素缎要多,价钱也不可同日而语,若是她们自己有心,想要赚更多钱,那就自己主动点。

当然,更复杂的锦缎不是谁想织就能织的,手艺必须要过关才行,否则领不了相应的材料。

待第一批学员出师,织缎坊终于开始有所产出,让前期不少往里投钱的吴月皎周佩宁松了一口气。

有了成品,便可以着手出售。

吴月皎给织出来的缎取了个名字,云霞缎。

本是想以她们的姓氏名字来起名,想到就连吴月皎自己都还不知道这书到底出自谁手,她们也不好意思带上自己的名字了,便另起一个。

她们不打算在梓州城卖,而是直接运到成都府去。

成都府比梓州富裕,有钱人更多。那里有蜀锦这种贡品布匹,往来的布匹商人很多,云霞缎定能畅销。

运送云霞缎的车队出发往成都走没几天,从梓州城的方向来了几辆车到林家湾。

是詹夫人亲自来接儿子儿媳回梓州了。

她本可以不来,想着可以趁此机会出游一趟,也见见阔别已久的吴月皎。

她们二人闺中结识,关系虽谈不上最好,却也很合得来,现在又成了亲家,亲近程度又上一层,长时间未见也很想念。

詹夫人没在林家停留太久,她身为官太太,事情还是很多的。

林家湾风景不错,即便天气已经开始转冷,四周依旧苍翠,只是无花可赏,没有春夏时节漂亮。

詹夫人的到来意味着林安淑即将离去,对此大家都很不舍。

詹夫人也没办法,儿子儿媳总不能一直住在娘家啊,再住下去,林安淑月份一大,更加没办法走远路了。

好在林家提前知道詹夫人要来,送信要她带来一个厨子。詹夫人不明所以,还是照做了。

詹夫人到后,林家的厨娘就对她带来的厨子进行了紧急培训,待他们走时还送上了一口大铁锅。

住了几天已经尝过炒菜的詹夫人带着儿子儿媳满意离开。

林安淑走后,林安澜的生活更加平静。

拿出来的瓷器和织缎方子都有了用处,两处工坊经营得如火如荼,也都有了进益,她不用再担心揭不开锅。

红薯也到了林易的手里,待明年开春再种下。

吃的也比以前更合胃口,这段时间个子都长了不少,她实在是没什么可忧心的。每天只需要读书和快乐的玩耍就行。

这天,林安澜照常到了学堂,她一向是会早到一会儿,总是女孩中来的最早的。

谁知道她今天到的时候除了薛善怡以外的四个女孩竟然都在。

女生们的位置不在一处,此时四人却都围在她的桌边,看到她进来,赶紧和她打招呼:“安澜,你来啦!”

林安澜见她们脸上带着兴奋欢喜的笑容,有些摸不着头脑。

什么事这么高兴?

“怎么了?”林安澜走到座位旁,透过四人看到她的桌子上放着一只碗。

碗很普通,就是农家人惯常用的粗陶碗,里面却放着一块成人巴掌大的充满蜂蜜的蜂巢块。

“这是?”林安澜疑惑。

林安桃说道:“安澜,这是我们几个送给你的。你快尝尝甜不甜!”

林安澜惊奇地看着林安桃,蜂蜜可是稀罕物,她从哪弄来的?

赵芝解释道:“这是我们一起凑钱从我阿爹那里买的,一起带给你吃。”

“你家养蜂吗?”林安澜更是不解,她还以为是她们几个在山上掏的野蜂蜜。

赵芝笑道:“对啊!我阿爹每年都养几箱蜂子。你家没来村子的时候都卖到县里。现在好了,大多都卖给你家了。你不知道吗?”

林安澜知道家里有蜂蜜,也常喝蜂蜜水,却不知道是在村里买的,也不知道赵芝家养蜂。

她只知道赵芝她娘和族长家的大儿媳是表姐妹,赵芝一家是前几年家乡遭了难才来了林家湾落的脚。

林安桃耐不住了,催道:“阿芝的阿爹在家乡就会养蜂,在咱这也有养。哎呀,安澜你快吃,这可是我们特意给你的礼物。”

林安澜看看碗里的蜂巢块,黏唧唧的,但还是捏起来咬了一口。

“嗯,很甜。但是你们为什么要给我送礼物?”林安澜嘴里嚼着,体会着有些奇妙的口感,问道。

不年不节的,也不是她生辰,怎么突然就送起礼物了?看样子还只有她有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